top of page

生死都在幫助環境的「植物哲學」

  • wildwalkingstudio
  • Jun 25, 2017
  • 3 min read

6月25日「聽植物‧人說故事-他們不要的西勢寮」活動,講師林暐翔在西勢寮的一條鄉間小徑中帶大家觀察此地的植物相,跟大家聊聊熱島效應與生態復育之間的關係。

日我們舉辦「聽植物‧人說故事-他們不要的西勢寮」活動,老師談的內容非常豐富無法一一記錄,我們做了些重點摘要:

清朝時代大肚山仍是原始的植物樣貌,最代表性的植物多是蒺藜植物,撰寫《裨海紀遊》的郁永河當時曾試圖進入大肚山,但被植物茂密到不見天日的情景和藏伏林中打獵的原住民給嚇退了,反觀現在,大肚山被大面積水泥化,工業化的農耕也常大量裸露土壤,這些會造成什麼問題呢?

對國中理化還有印象的人,應該都記得「比熱」是什麼,比熱低的東西溫差大,對植物根系傷害強,不利植物生長,而溫差大也會導致濕度、風的變化快,熱島效應的原理也來自這樣的情況。

都市中心人口多、綠地少、比熱低,容易把水份和風往外推,都市近郊則是綠地多、開發少、比熱高,由於都市中心和近郊之間的溫差大,風和水不斷被壓縮,因此交替著降下暴雨,這幾年我們更能體會熱島效應帶來的苦果。

世界各國都在為生態復育找辦法,這世界並非只有人類生存,所有的生物都試圖用各種本能和智慧在地球上存活下來,若要說生態復育有什麼方法,人類無法不努力向植物學習。

態復育的第一個工作是為土地遮蔭、提高比熱,通常由先驅植物完成,她們是第一個最容易在裸露的土表生長出來的植物,為地表降溫、提高比熱、讓溫度變化不像之前那般劇烈。

這類常見的多是禾本科的單子葉植物,除了生長快,其形態既能將濕氣聚集在中間,下垂成丘狀的葉片又能在下雨時幫助排水,不易被淹死,這一切的工作都讓自己生存的環境趨向穩定,而環境愈來愈穩定後就有利於其他種植物的生長,慢慢地,更多種植物長出來,昆蟲、動物也來了,一起幫助生態復育。

雖然單子葉植物擴散速度快,可以大面積快速幫土地提高比熱,但以單一植物來比較,比熱最高的生物是「樹」,他們利用糖和水的轉換調節體溫,在生長過程幫助環境建構更穩定的微氣候系統,提高比熱的效益更高,相思樹就是大肚山上提高比熱的先驅樹種;不同性質的土地,有不同的先驅植物,例如突然積水、黏性高的地方,構樹就成為先驅植物。

生態的目的是帶來生物多樣性,並且修復環境、建構永續循環,讓東西快速分解、利用和製造,暐翔指著我們手上的地圖,告訴大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目的,就是帶來"區域獨特性",隨著時間,生態在自然演化下會劃出更小的生態區,每個生態區會發展出微型氣候,「讓氣候更均勻進行擾流」,讓風和雨可以進行分隔,不容易被加壓變大。

然而人為破壞的速度太快、面積太大,因此現在我們很難從地圖上看出不同的微氣候,這些破壞把小的微型氣候區打通了,變成大的微氣候區,因此風變大、雨也變大了,很多東西沒有受到阻擋、一直往前衝,更多的營養留不住了。

植物幫助微氣候趨向穩定,目的不是讓自己長壽,而是和其他生物一起幫助資源快速循環,死後成為土壤和養份,讓彼此的下一代有更穩定的環境可以生長,暐翔順帶一提他在埔里教課時有學員說「所以人應該早點退休?」,他覺得不是,「是退休後幫助年輕人,把智慧和技術傳承下去」。

- 非常感謝大家參加昨天的活動,之後我們還會帶大家到西勢寮走走,也打算安排和當地居民互動的活動,或帶大家實地去體驗當地的各種農作,暐翔老師也會持續帶大家用植物、生態的角度去了解"人&環境"的關係;沒想到昨天只走了一百公尺,只能說大自然的奧妙實在太多了啊! 每每辦活動時覺得最高興的就是看到大家愈聽愈有興趣,一邊做筆記、問題也愈來愈深入。 我們對土地、生態的了解速度,一直都趕不上開發的腳步,原因除了我們對公民權力尚需要更多的覺知外,還需要豐富的知識才能幫助人和土地,每次的「聽植物‧人說故事」活動,希望有助於讓參加的人更有信心去做保護土地的事。 感謝大家的參與,歡迎持續報名!

 
 
 

Comentários


最新文章
Tags

​© 2016 by  野行耕耘工作室. Proudly created with Wix.com

  • Facebook Social Icon
  • 500px-128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