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37公頃的警訊
- wildwalkingstudio
- Aug 19, 2016
- 4 min read

地點:臺中地價最夯的七期重劃區
原臺中市後期發展區(原是都市計畫農業區),擁有完整的灌溉系統,卻在十二年間消失,總共1437公頃的市地重劃,面積大到仍在開發中;原臺中縣在縣市合併後開發勢力也愈來愈積極,去年一個81公頃的徵收案─「清水產業園區第一期開發計畫」,最後在大肚山學會和清水民眾合力抗爭下市府政策急轉,宣告暫停開發。
政府總是要尊重“地主意願”,這是不是煙霧彈?
從法制上來看,相較於徵收,「重劃少了一些強制力,讓民眾陳述意見的程序也比較少」,但是這幾年從中央到地方政府、地主等,常不斷說重劃對地主比較有利,真的是這樣嗎?這些地主指的是誰?
清水產業園區第一期開發計畫與臺中後期發展區,兩者開發面積相差16倍,抗爭力量卻是完全相反,原因有許多層面,「最關鍵的是地主的組成」。
「清水產業園區第一期開發計畫」範圍內約86%是國有地,皆有農民承租耕種,能「扮演」地主身分出現的開發勢力並不多,再加上徵收作業前的程序較多,可以抗爭的戰場較多;1437公頃重劃區中卻幾乎都是私有地,不少民代、甚至政府官員都扮演地主的角色,這些雖不是多數,但這些「特殊的地主」容易掌握「關鍵技術」來匯整開發勢力。
特殊地主 X 關鍵技術
臺中也是農村人口嚴重老化的地方,一些民代、官員、專業投資客等熟悉都市計畫的人,早就在十年、二十年前開始依都市計畫預計的擴張範圍去買地,都市計畫若規定採用市地重劃方式做開發,對投資客、開發者是如虎添翼,只要掌握一半的地主意願與同意開發的面積,除非被爆料有假地主(人頭),或是開發資金短缺,否則幾乎保證開發,於是容易掌握地主資訊的里長、民代,等於擁有開啟重劃的「關鍵技術」之一,對於開發者來說是極需拉攏的對象,民代更能誆挾地主為選票,催促政府端出開發計畫。
現行重劃開發程序、資訊都不夠透明公開,會讀書的人幾乎都跑去都市了,鄉村裡多數是對行政條文、法規命令有閱讀障礙的人,對他們來說遇到開發計畫,就像面對無字天書一樣,行政強權有時更扮演恐嚇地主的角色,讓地主害怕被「特別對待」;多數決的法律設計又撕裂村庄的情誼,加上這些緊臨市區的土地早已飆漲許多,重劃後對非小地主來說足以彌補所受到的經濟影響,甚至可以賭一把、等價高時再賣地;然而,土地面積不到30、40坪的小住戶會因拆遷補償金的不足,或申請保留房屋所需支付的龐大差額地價,最後生活陷入困境。
窮人、富人想的都跟你不一樣
另一個普遍的狀況是,抗爭意謂著家中必須有人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,於是不到小康邊緣的家庭通常選擇趕緊安頓後續的生活,而不準備抗爭,才不會蠟燭兩頭燒,或因此鬧家庭革命,有一句話說「窮會連個性都變窮」,加上臺灣人普遍耐受力高,除非生活會被打壓到一定基礎之下,且在地能夠形成相當的抗議組織,否則就像森林中的鳥群,即便一聲假的槍響也能讓眾鳥四散。
這幾年來少數土地開發爭議受到社會關注,諸如苗栗大埔事件、桃園航空城等,卻讓人不得不感歎這些爭議背後的行政與法律問題都在逼出人命後、公民團體投入抗爭後,才有進入體制討論的空間,在這些少數被關注的事件外,更多更大的開發都已經通過、進行了;臺中1437公頃重劃開發的警訊,其實不是單純失去生產糧食的耕地,而是這超越過去重劃區好幾倍面積的土地,在短時間內一起開發,顯示從七期後約三十年來,臺中的土地開發勢力以民眾不能想像的模式和速度擴張。
得利者不會只得利一次。一般民眾普遍認為炒地皮是一種賭博行為,但不管是徵收、重劃或都更,特殊的地主可不是一般的投資客,套一句某電影台詞─「不知結果的叫賭博,預知結果的叫投資」。
以前沒有那麼多人投入土地開發,但時代演變下,隨著農地投資成為富人存款兼逃稅、民眾投資退休金或蓋農舍養老顧健康的一種潮流後,愈來愈多農地背後的地主在意的是土地的坪數與單價,或是一種自我享受的空間感,這個狀況愈來愈嚴重,追問行政弊端和法律病歷的人依然少數,現在政府對於土地開發爭議事件雖有回應部分修法方向,但非農民的新地主愈來愈多,民眾對此的抗衡意識卻沒有提升,那我們要留給臺灣後代的土地正義、糧食主權,究竟是什麼?
從去年12月開始我們以「變遷的臺中」為主軸,用田野訪調的照片談臺中重劃的問題,最常被遊客問的問題是「這些都是官商勾結,利益這麼大政府也不敢查辦吧!你們報導這些有什麼用嗎?」不久前遇到一位從臺南來的遊客又問了一樣的問題,他認為「要好好教育下一代,給他們正確的價值觀、讓他們去改變社會」,但我們還有多少時間等待下一代?下一代也會反問:「那你們做了什麼?」而比報導更有用的是你,只是你還不知道。
Commentaires